《水调歌头》教案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调歌头》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水调歌头》教案 篇1设计理念:
《水调歌头》作为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本着课程标准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品德修养”“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的理论指导,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设计多种情境,让生读、思、品、说。在能力发展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本课预期达到的学习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学习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学习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方法:引导学生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朗读全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习: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文学,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杰出的文学大师,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大放异彩璀璨夺目。比如,提到魏晋我们就会想起陶渊明,提起唐代就不能不说李白、杜甫,提到宋代就不能说(生答:苏轼)是他们让那个时代的文学更加精彩。
2、对于苏轼,你知道多少?
(同学们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点评:激情导入教学,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增加学生知识积累。]
二、创设情境,初读感知
1、听师配乐(《春江春月夜》古筝曲)朗诵。
2、全班自由朗诵(通顺、连贯、准确)。
3、问题情境: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那样明白易懂,请同学们根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不理解的词句在小组内交流,仍不明白交由全班讨论。
4、全班交流讨论
[点评:词意书下多有注释,师没有多讲,由学生自学,师在全班讨论中抓住一些重、难点,乘机引导。如“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不同翻译,词人感情变化,词上下阙内容。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点击生活,理解运用
1、创设生活情境。
(1)中秋之夜,思念外出工作的亲人,这时引用《水调歌头》中哪一句祝福?
(2)你妈妈十分想念你外出上学的哥哥,请你引用《水调歌头》中一句诗来劝劝她你会怎么说?
2、哪一句直接写“月”的。
3、诗中哪一句与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点评:创设生活情境,既能学以致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测对诗句理解程度。]
四、展开想象,诵读品味
1、听王菲歌曲《水调歌头》用心听,你想到了什么?你似乎看到怎样的画面?
2、如果你通过时间旅行,回到宋朝,站在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并且有感情读一读?
建议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要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3、对读完这首词,你有何启示?
师的阅读体验:同样轮中秋月,王建发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的哀叹,而苏轼却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出了他的旷达。可见,同样的月亮,人们对她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能无法改变事物,但是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可以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
[点评:多种情境铺设,让学生发挥想象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老师与学生融洽交流体验,很好起到了“平等中的首席”作用加深体验。]
4、①师朗读前做铺垫,那是一个中秋之夜,诗人一个人孤零零来到庭院,对月独饮,政治上的不得意,对亲人的思念,郁结于心。但他又深深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于是将千愁万绪,流泻笔端。
②生接着配乐朗诵。
五、迁移:
以“月”为主迁题,畅所欲言
六、课后作业(任选做一题)
①阅读余秋雨《文化苦旅》中的《苏东坡突围》并做好读书笔记。
②将《水调歌头》改成现代诗歌。
③阅读苏轼的《念奴娇赤璧怀古》《赤璧赋》
④访问网上的苏轼纪念馆,上香祭酒、献花、留言。
[点评: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特征,让其自主选择,关注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培养生语文素养服务。]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教后总评:
语文课是干什么的?新旧语文课堂的区别何在?如何才能超越工具理性,让阅读成为自由的梦。这些问题,困扰着每一个语文老师,本篇教案,试图突破传统的以知识本位为主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语文素养”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把文本仅仅作为语文实践活动的一个载本。注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注重学生的理解,体验和感悟。拓展学习空间,打通课内与课外的联系等方面努力作出尝试。
《水调歌头》教案 篇2导入:
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
有关常识:
词,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南北朝,成于唐,盛于宋。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乐章”、“歌词”等。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至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大类。按词的段落的多少又分成:全词只有一段的叫“单词”,二段的叫“双调”,三段的叫“三叠”,四段的叫“四叠”。词的段落叫“阕”或“片”,从上片到下片讲究衔接贯穿,意思前后相承,叫“过片”。下片的首句句式不同的叫“换头”或“过变”。依照已有的词调写的叫“填词”或“依声填词”,自己谱曲自己写词的叫“自度曲”,《扬州慢》属后一类。词常见有“令”、“引”、“近”、“慢”的分别,“令”即小令,“引”是正歌之前引歌,“近”又称“近拍”,相当于“引”,“慢”是慢曲子的省称,指节拍较慢,声调延长。慢词的字数较令、引、近的词字数要多些。 ……此处隐藏22927个字……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5、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第二课时;
(三)深入理解(学生自由发挥)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苦闷,忧伤,惆怅,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矛盾,害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知识延伸】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放两张艺术性强的幻灯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去想象图画。
在运用联想和想象之前前弄清楚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珍珠,月亮,地球,洋葱,鱼目等等)
(猴子捞月,登天计划,天空等等)
【总结概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苏轼这位大文学家也有更深的认识。掌握了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词美感的同时体会到了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最后给大家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以合作)
3、根据下文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100字左右)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阙:望月(写景)情景
下阙:怀人(抒情)交融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教案 篇13(一)、教学目标:
1、能流畅并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词。
2、能体会并用简要的语言说出月亮在词中的意蕴。
3、能探究月亮在古诗中的文化内涵和意蕴。
(二)、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的意蕴
(三)、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45分钟
(五)、教学思路:
看图联想——品读透悟——拓展探究——音乐回想
(六)、教学过程:
一、 月之妙语
导入语:请观察下列图片,用优美的语言形容你所看到的内容。
要求:1、可以用自己最喜爱的语言形式表达,比如一个词语、一个短语、一句话等。
2、一定要包含“月”的意思。
二、 书读百遍
(提示语:这唯美的画面,空灵的意境,用苏轼的《水调歌头》来形容它是最合适的了。这首词它借助的是中秋的圆月为我们演绎了一段深情。请看课文《水调歌头》。)
1、自读课文(提示读音及朗读的节奏)。
2、用文中语句概括画面内容。
(提示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假如画面上的人物是你,在画面情景下,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文中的那个语句?)
3、听范读。
(提示语:如果你能学会用心聆听别人的深情,你会离诗歌最近。请闭上眼睛,倾听名家的范读。听的时候注意他是如何把语调、重音等朗读要素完美结合起来的。)
4、模仿表演。(对刚才的朗读,你感觉象不象在听一首歌?其实,诗歌就具有这种音乐美的特点。下面,你能否模仿刚才的朗读,上台表演诗朗诵《水调歌头》。)
5、全体大声朗读课文。
三、 诗中有情
1、(提示语:对对子能用最凝练的语言涵盖内容,你能尝试完成下列对上下阕内容概括的对子吗?)
把酒弄清影
望月
2、(提示语:曾经有歌词这样唱到:“月亮代表我的心”。你知道中秋的圆月在苏轼的心中代表了什么?请结合课文内容或提供的背景资料谈谈你的看法。注意:要言之有理。)
月是的代表
四、 我说月亮
(提示语:我们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月亮有了更深的了解。很难忘苏轼他对弟弟的那一份真情,更难忘他那“千里共婵娟”,对天下游子的殷殷祝福。所以,月亮是情思。在古代的诗歌中,不仅是苏轼,在中国其他文人的许多诗词或文章中,月亮是心中的诗。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月亮在古诗中代表了什么。)
合作探究
话题:月亮在古诗中的形象。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
2、整理资料,形成观点。
3、用规定的句式回答。
4、每组可推选代表发言。
五、妙言生花
为某月饼厂设计人员设计的月饼盒广告封面,从画面和内容上提供创意。
(可以是本堂课涉及的内容,也可以是围绕主题自创的)
六、 诗歌共色
(提示语:同学们,诗中月亮是圆圆的,却也是涩涩的。歌中的月亮是空灵的,却是释怀的。让我们在歌中再次品味苏轼的《水调歌头》。)
播放flash《水调歌头》,全体合唱。
文档为doc格式